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有辨識才能收藏

對現代人來說,欲啟懷古之幽思,除了誦讀典籍辭章外,最直接的方式是把玩一件輾轉流傳千百年、不知被多少人摩挲過的古董。因為古玩藝術品本身就承載著歷史,也以其獨特的魅力詮釋著文化。一隻工藝精湛的唐三彩馬能讓我們領略一個朝代曾經的盛世氣象,一塊溫潤光潔的古玉珮能讓我們理解「守身如玉」的真諦。
  在今天,古玩藝術品收藏已經進入一個黃金時代,成為一種全民時尚,這已是不爭之實。華齡出版社推出的「古玩藝術品辨識與收藏叢書」在前言中寫下「古玩市場的興起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這句話,也詮釋了這套叢書策劃設計的初衷。
 
  應當指出,叢書所謂的「順應時代發展」,除了藝術情趣和文化意義之外,也包含著對這樣一個事實的認同:近年來古玩收藏日漸火熱,顯然又不可避免地與「利」聯繫在一起,並成為一種經濟模式。一方面,一件古玩的價格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成倍增漲,為物主帶來豐厚的利潤;但另一方面,世界上沒有淨賺不賠的生意,你今天可以「撿漏」暴富,明天就可能因「走眼」而傾家蕩產。當古玩收藏在經濟利益的強大驅動下,由一種「單純」的愛好變成一種有利可圖的投資經營方式時,相應地就產生了投資風險,而且同其他投資一樣,利潤越高,風險越大。
 
  因此,誠如叢書所言,「文物古玩的收藏、傳承與交易,最重要的基礎是辨識」。有「辨識」才可能有「收藏」。準確的眼光等於金錢,這是收藏圈的鐵律。對尋常百姓來說,古玩投資並不像房地產那樣存在高不可及的准入門檻,但要交的學費並不少。隨便把一個破罐子抱回家就能發財,這是神話。所謂的「無知者無畏」,每個投資者都知其大謬不然。這套叢書的作者們顯然很清楚那些投資者,尤其是初入門投資者的需求——迫切需要通過學習相關知識來提高自己的辨識能力,以便盡可能地降低投資風險。
 
  像叢書中由著名陶瓷鑒定專家劉蘭華主審的《陶瓷器辨識與收藏》一書,專辟一章講述了瓷器的作偽及其辨別方式,幫助讀者從瓷器的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入手作出準確的判斷;《玉器的辨識與收藏》(故宮博物院專家張廣文主審)也有一章專門講授玉器的鑒別。從所謂實用的角度來看,讀者們很可能會特別青睞於類似這樣的章節,但這並不意味著其餘如「陶瓷的淵源」、「宋代五大名窯」、「古代玉系及各時期玉器的特徵」這些章節只是一種虛設,只是為了提高全書的「文化品位」。事實上,書中沒有一種知識是「無用」的,我們固然可以通過化學方法識破一塊偽造「雞骨白」的仿古玉,但如果缺乏起碼的歷史文化常識,我們將肯定無法辨別一件款識為「隆慶年制」的瓷器的真偽(隆慶一朝瓷器款識有「年制」而無「年造」,若落「年造」款則必為贗品)。
 
  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好書,是辨識與收藏古玩的捷徑。收藏多年,「古玩藝術品辨識與收藏叢書」是筆者見到的最有參考價值的藏書之一。


  小知識:瓷器收藏小辭典
   
  生瓷———也稱反瓷。指不施任何釉即入高溫爐窯中,燒製而成的無釉瓷器。

  最早的生瓷是在萬曆前後的景德鎮窯,到了清光緒時期更為普遍更為精細。其特點是:器身均有浮雕圖案,器物多見於文房用具。

  煨瓷———多見於清康熙年間,屬景德鎮生產的一種瓷器。其特點是:一是釉面可見鮮明的開片和紋線,二是胎骨畢為瓷漿胎,三是釉色中微泛淡紅色或淡黃色。

  器型以瓶罐和文房用具為多,常見的有青花煨瓷和單色釉煨瓷。

  像生瓷———也叫仿生瓷,屬陳設觀賞瓷一類,器物多見於瓜果和小動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