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青銅器收藏之道和鑒定要素

青銅器——通常指收藏品中的重器,屬國家一級一類保護文物。青銅器是以純銅和錫鑄造而成,常見的有禮器、兵器、食器(包括樂器)以及工具(主要是容器)等。

    最早的青銅器應從夏王朝開始。據載,夏禹王用九洲之銅造九鼎。青銅器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楚莊王“問鼎中原”便是佐證。夏被商滅亡,鼎遷於商。周克商,又將九鼎遷至洛邑(今天的河南)。

    最常見的是鼎和爵,品種繁多,尤其商代中後期更為盛行,製作亦更加精美,且多見大型器件(如大方鼎等)。戰國以降青銅器趨向衰退,嚴格講,三國以後只能視作銅器(如錢幣,佛像等)。

    從史料歸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是全器皆偽。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子幅觶”,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但紋線死板,紋飾呆滯,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底。因此,細心審視,也可以看出破綻。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跡,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卣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於戈、劍的平面部位易於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偽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紋少的器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製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面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戰國幾何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了金銀絲片。

    青銅器鑒定要素:

    1.紋飾精美,常見饕餮紋、夔龍紋、鳳鳥紋和幾何紋等;

    2.穩定性和抗磨性極好,因青銅具有良好的填充性;

    3.器身具有明顯的範模痕跡,即範線或範片;

    4.表面鏽色和銅綠分佈自然而不易脫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