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鎏金帶鉤有寓意

逛報國寺文化市場時,見到一對青銅鎏金帶鉤,造型源於古代典故螳螂捕蟬。這對帶鉤長8厘米,鎏金多有磨損,露銅部位覆蓋著一層紅綠銹,鎏金層較厚,透著富麗超俗的氣質。

    中國青銅時代是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的,歷經15個世紀,經過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的冶鑄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高峰。青銅帶鉤屬於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用具,如同銅鏡、錢幣、車馬器、度量一般。我們日常能見到的帶鉤,按其形狀有鴨形、棒形、竹節形、琴面形、獸形等等,螳螂捕蟬形則少見,這種造型反映出古代工匠精巧的構思。

    帶鉤是古代束腰皮帶一端的掛鉤。據專家介紹,它最初為北方草原民族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傳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漢代。帶鉤的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釘柱,釘於皮帶的一頭,上端曲首作鉤,用以鉤掛皮帶的另一頭。製作此帶鉤的工匠,利用帶鉤的上端曲首做成螳螂頭面形,帶鉤柱體形成螳螂的身體,在它的爪腹部趴附著一隻已被螳螂捕獲的蟬。這只蟬的造型和紋飾非常簡練,可與著名的「漢八刀」玉蟬相媲美。

    古代用螳螂捕蟬形狀的帶鉤作為服飾的裝飾,寓意深刻,它比喻一個人只看到眼前有利可圖,不知道禍患就在後面。這個典故起源於《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這則寓言對今日見利就上,不顧及後果之人,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這樣一對藝術造型美觀精緻,寓意深刻的鎏金帶鉤,倒也難得。

 

好文章給我好心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