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器與玉文化

關於玉器的概念,自古以來即歧見紛呈。不同學科的人有不同的詮解,同一學科的人也往往有不同見解。作為文博部門的從業人員,首先強調的必須是它的歷史文物價值。就是說在確定一件玉器的基本質料之後(古代玉的範圍廣雜,今人則較為嚴格),其時代屬性至關重要。屬於古代或近代的,我們視之為歷史文物範疇,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我們可以針對一件件具體物品,詳加評述其價值、意義、文化內涵;而對於現今生產的玉器,是工藝品或具有某種專門用途的物品,則不應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或重點。因為涉及到工藝創新領域,不是文博部門的職責。其次,什麼是玉的問題,也是我們要關注的。現代礦物學把玉分成硬玉和軟玉兩大類,硬玉即翡翠,而軟玉卻有許多種。翡翠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晚出的類型,大概明朝末年才開始在中國流行,中國古代的玉器史主要是使用軟玉和各種彩石的歷史。再次是古今中國人對什麼是玉的認識各不相同,或指其色澤、結構物質、濕潤程度等等。現代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專業人員談玉,如文博人員、玉雕工人、收藏家等,通常定玉的性質比較窄,往往以和田玉為主。而古人用玉,就像當今大多數「愛玉一族」一樣,因時而異往往把水晶、石英、瑪瑙、滑石、琥珀、珊瑚、松石、岫玉蛇紋石等當作裝飾材料,有的還在自然礦產缺乏時,人工製造琉璃、料器以代替(類似今日和田玉材稀少,用激光沁色或其它材質冒充)。據故宮博物院楊伯達等一批專家研究,「玉石不分」在古代中國曾持續了很長時間。所以像《山海經》上記載產玉之山有250多個,《說文解字》中有玉、類玉、美石的文字多達幾百個。最後還有要重視之點是從玉製品的形態及其功能上區分。古人製造使用玉器,離不開生產、生活、宗教、祀儀四個方面。

    玉器的生產製造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在認識玉料方面有一個從不自覺的發現、使用到有意識地尋找、選擇的過程;而且在製造技術、形態選擇上也都有覺悟、提高、進步的痕跡,涉及到人類知識不斷豐富、完善的許多方面。比如在選料上,與礦物學、礦藏學、採礦學發生聯繫;在琢磨技術上,玉器受打制石器、磨製石器早期琢玉工具的影響;在形態及造型上,玉器受同時代的易於製造的諸如陶器、石器、骨角牙蚌木器以及「肖生」形狀的制約。所以一件玉製品的產生,不是孤立的現象,在它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古代社會物質生產與意識形態的許多信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玉料的稀少和製器材料的硬度一般較高(摩氏硬底6度以上),再由於工藝技術的失傳等原因,我們今天除對那些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玉器表示歎服以外,並不能搞清楚它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事實上,玉器製作的不易,也體現在科技含量要比一般的陶器、石器多的多。因此我們可以說,材料的稀少、品質的優秀、工藝難度大這三個方面,是它在中國古代社會深受貴族統治階級喜愛、歡迎的主要原因,也是古人把這種具有材質堅硬、品質穩定、色澤溫潤的自然物質視為天地之「精」、之「英」,並進而根據穩定社會、穩定禮制、推行禮制的需要,產生了「比德於玉」的社會觀念。

    玉器的製作,由於受材料和加工方式的制約,所以史前及各歷史時期的玉器生產不可能像模制化的產品(仿玉料器除外)那麼多。顯然,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同一件玉器。因為每一件玉器,即使是相同的類型、同一質地、同一個工匠琢磨,也不會完全相同。它們在尺寸大孝重量多少、玉質干潤、色澤深淺、加工技藝等方面總會顯現出某些差別來。這種差別的存在,既是形成玉器史上區域和時代風格爭奇鬥艷、繁花似錦的格局,也是今天的研究人員可以進行斷代鑒定、綜合分析的基本線索。只有真正把握了時代、區域玉作業的工藝特點,玉器鑒定和玉器功能的揭示工作才會有一個可靠的基矗但玉器的時代風格與特點,不是不穩定的,多變的。恰恰相反,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使得玉器製作尤為不易,只有制玉的加工方式發生大的變革時候,玉器上的時代特徵才會發生大的變化。玉器的時代風格一旦形成之後,在通常「改朝換代」的時候,如果制玉技術沒有變化,新王朝的玉器一般不會發生大的質變,這就是中國歷代王朝雖更迭交替,卻沒影響到玉文化變化的原因。在田野考古發掘的漢墓中固然可以有戰國玉器的流傳,但是更多的是屬於戰國風格的玉器。現在往往把這種影響歸結為戰國時代,也不一定妥當。像新石器至夏商,西周至春秋,漢迄南北朝的玉器,往往難以分辨,這種大時代的更迭證明玉器時代風格有一定的滯後性。

    關於玉器的收藏,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像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湖北石家河新石器文化的玉器,就可以視為商代王室對古玉的收藏。像歷代王權更替,將前朝舊物收藏於國庫等等,都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可能僅僅因為其價值或紀念性質,與今天有意識地收藏應有一定的距離。收藏古玉,在宋代時形成一個高潮,是當時古物收藏金石學的重要品類。素有「宋畫第一」的李公麟曾在朝廷上辨別鑒定過秦朝古玉,他也收藏了十多件秦漢古玉。宋元以降,收藏古玉蔚然成風。這說明,玉器不僅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化遺物之一,同時在收藏界、學術界對它的關注也是由來已久,至今也是文博界可以移動的六大門類之一。我們如果從玉器的起源、發展到自成體系的收藏活動考察,結合當今的愛玉、藏玉的形勢,明確提出建立一門有關玉文化學科的設想,應該不是夢想吧?

    那麼,我們應該把玉器這門學問如何定位才是最適當的呢?首先,古玉器是一種歷史遺物,它應是考古學的範疇。考古學現在已是國家的一級學科,在其下面有不少分支學科,像陶瓷學、錢幣學、青銅器、金石學等等,都是考古學的重要分支學科。與這些分支學科相比,它們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以及被收藏、研究的歷史,均不可與玉器相比。既然它們都可以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玉器為什麼就不能呢?顯然,玉器學或玉文化如果作為考古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在目前已經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了,可以呼之欲出。

    而且玉器成為一門學科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從銅器上升到銅器學或青銅文化、青銅文明,從陶瓷上升到陶瓷學、陶瓷文化、陶瓷文明,人們看到的還只是物質文化史的上升,圍繞著物質文化打圈圈。比如像商周青銅器,其雄渾厚重和花紋裝飾的神秘氣氛,使人覺得它的禮器功能、祭祀功能突出。可是人們不要忘記,銅禮器在宗教祭祀時不過是一種合乎制度的用具(器具)而已,它的宗教性質要比玉祀器差的遠。玉器上升到玉器學或玉文化,雖然也有玉料的物質成分,但更多的卻是精神的內涵。因為玉器所具有的「通神」的功能,是其它物質的器物所不具備的。銅器在祭祀時是用具,陶瓷器多為生活之用,只有玉器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玉器在宗教、禮儀功能上比銅器要有更直接的作用,更深邃的內涵。甚至一直到現代,玉器身上所擁有的種種社會觀念,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現象。

    再就文獻記載上看,我們對先秦兩漢的諸子百家、史書進行了較全面的檢索,發現除了記述政治、思想、軍事、邦交方面的內容外,對物質文化的發明與作用評述是極其稀少的,可以說大都語焉不詳。只有獨獨在玉器文獻上,不惜筆墨,是個特例。在《論語》、《管子》、《說文解字》、《說苑》、《荀子》等秦漢文中闡明玉有「十一德」、「九德」、「六德」、「五德」多種,提倡「比德於玉」《詩經》、《春秋左傳》等先秦文獻中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君子),把玉作為立朝為官、處世為人的標準,用作祭祀、禮儀、財貨、信盟,這種對玉的高度評價和用途之廣泛,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其它哪一種自然物質可與之相比,這種充滿著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的玉文化,是商周社會對史前玉神觀念的繼承,又是世俗社會對高尚人格的要求。如果我們把它稱之為儒教社會所樹立的道德、人格「標準」,那麼與歷史的真實會相甚遠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