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中國古代帝王的經濟政治學

  據《瑞應圖》、《竹書紀年》、《尚書》等古文獻記載,西王母曾向黃帝和舜帝貢獻白環、玉塊、白玉瑭等玉器,這無疑是華夏民族第一次觸摸玉的時刻。早在民族書寫運動的起點,玉就已進入領袖、國王和酋長階層,成為權力政治學的象徵。倉頡發明的漢字,清晰地描述了「玉」的定義,這定義被堅固地書寫在「玉」的字形裡。玉,就是佩戴於王者腰間的那一個點狀飾物。它是如此細小,猶如天地間的一粒粟米,卻散發出無與倫比的權力氣味。這是自然精英和人類精英的合二為一。玉和人發生了內在的置換:人獲得了玉的自然靈性,而玉獲得了人的精神高度。在巫師退出歷史舞台之後,玉的無限法力被傳承下來,成為庇護國王世俗權力的法寶。

  真正把玉鑲嵌在國家意識形態核心的是周人。和田玉的發現激勵了周人,促使他們發現它的權力本性。周朝的最大貢獻是制定玉器的禮制。《周禮》記載了六種宮廷祭禮所用的玉器(圭、璋、璧、琮、琥、璜),顯示禮器的精密分工。不僅如此,周朝還為世人留下了三件最著名的玉器——隋侯珠、和氏璧和昆山之玉。那些奇妙的玉器在數量上只有九鼎的三分之一,體積和重量上則更為輕微,卻擁有無限廣闊的神性。周是玉器和鼎器並重的王朝,它同時掌握了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權力秘匙。

  周朝的晚期衰微,再度引發了玉的悲劇。它被迫在世俗權力的爭鬥中沉浮,成為人類爭鬥的工具。司馬遷在《史記》中向我們轉述了和氏璧的傳奇經歷,秦昭王聲稱願意用15座城池跟趙惠文王交換和氏璧。趙國的使者藺相如憑藉才智和膽識,捍衛了玉璧的所有權。這與其說是一場權力、韜略、陰謀和尊嚴的角逐,不如說是關於和氏璧的價值展覽。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吞併趙國,力奪和氏璧,清洗了先祖當年被趙臣戲弄的恥辱。他的極權主義王朝,用和氏璧充當御璽,《漢舊儀》記載其上鐫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意思是它來自上帝的授權,所以將會萬壽無疆,永遠昌盛。玉正式取代笨重的「九鼎」,成為歷代王朝的最高權力象徵,歷經長達一千多年的劫難。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的前夜,五代後唐的末代皇帝李從珂和后妃在宮裡自焚,和氏璧跟所有御用之物一起化為灰燼,而中國文明則開始了它的下降歷程。玉的世俗復興,從漢開始,直到晚清為止。它是華夏各王朝的權力守望者,從一個形而上的角度,定義著皇帝及其臣子的德行。另一方面,皇帝對玉的迷戀,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關於宮廷玉的敘事,由此變得膾炙人口起來。《太平廣記》援引《異苑》說,漢武帝平素最愛把玩的,是西胡渠王進獻的玉箱與瑤石手杖。這兩件器物後來都成為皇帝的隨葬品,被深深埋入地下。但多年之後,這兩件寶物突然出現於扶風的古玩市場。宮廷裡的侍臣們根據出售者的長相判斷,他就是死去的漢武帝本人。我們不知道武帝如何走出密封的墓室,也無法瞭解他為何要兜售自己的寶物,但越過其復活的傳說,玉昭示了其創造永生奇跡的法力。

  這是關於玉和帝王亡靈的關係的神秘證據。在大多數情況下,玉還會被縫製成玉衣,包裹皇帝及其嬪妃們的亡靈,或者像糖果一樣被放進死者的嘴和肛門裡,以維繫屍體的新鮮,並為死者的復活或升天奠定醫學基礎。我們就此觀察到了一個奇特的事實:玉能夠堅守它的主體性。在歲月的打磨中,它非但沒有生銹和腐化,反而變得螢光四射,溫潤可喜。跟青銅器和鐵器相比,玉是唯一能夠被時間擦亮的器物。這種屬性照亮了皇帝的希望,他們指望通過對玉的佔有,延緩日益腐敗的王朝的生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