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情感:「情剩潮」在城中急速蔓延

 這是一個過剩的時代,滯銷的商品被剩下了,在婚姻情感上滯銷的那部分人也被剩下了。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有這麼一段假設: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蒼茫人世上尋找那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於是,我們窮盡一生的時光去尋覓自己的另一半。這個過程難免孤獨和寂寞,也難免失望和痛苦,也許還會很漫長,甚至特別漫長,但是,我們本是雌雄同體的,自我復原是一種本能。

  另一半能修復我們身上和心上所有的缺口,兩個孤單的靈魂最終合二為一。

  這就是柏拉圖關於愛情的一個浪漫並充滿了神話色彩的著名假設。倘若這個假設成立,可能會出現這麼三種結果:有的人找對了那一半,也有的人找錯了那一半,還有的人一直孤單著。

  這裡,我們要說的是最後一種人。這種人正在以幾何級數增長,他們被稱為這個時代的「情剩」,意為在通往婚姻的競爭中,被剩下了。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被「剩下」多少有些尷尬,也最終成為了話題。

  這是時代與制度的合謀。在一個工業化日漸繁榮、城市化急劇變遷的時代裡,單身者尤其是女性獲得了經濟、知識以及各項社會權利的大躍進,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家庭之間的依附關係日漸疏離。這是單身的資格。然而,社會並不徹底的寬容。

  在以婚姻為本位的社會裡,婚姻制度被認為是社會管理中最穩定的一種制度,夫妻之間的雙邊壟斷佔有被認為是所有關係中最可靠的關係,因此,婚姻被視為所有人最終應然的歸宿。於是,游離於婚姻之外的單身者, 從觀念到制度,多少都受到了歧視。從這個角度看,「情剩」不只是話題,它還可能成為問題。至少,它對社會的穩定並無多少貢獻。

  當然,這樣的解讀很煞風景。因為,大多數「情剩」的心裡同時住著理性和感性。在婚姻的選擇上他們極盡克制,然而,在內心深處,始終無法抑制對「那一半」的嚮往和憧憬。

  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這是張愛玲被奉為經典的一句名言。孤獨守侯的歲月裡, 它給予了「剩男剩女」們最溫暖的慰藉。

  情剩問題

  「情剩」——這個有些尷尬和自嘲的群體正在不斷壯大,並且普遍存在於現代都市。一股單身潮無可避免地在各大城市急速蔓延。

  2008年末,有關「剩男剩女」的愛情喜劇電影集中地上映。馬儷文執導的《桃花運》率先上映,張建亞的《愛呼2:愛情左右》、徐克的《女人不壞》緊隨其後,後來的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則將「情剩」風推向了高潮。

  無論是《愛呼2愛情左右》中光彩奪目的主持人聶冰,還是《非誠勿擾》中一夜暴富的秦奮,他們都是現實生活中典型的「情剩兒」。在繁花似錦的都市人潮中,他們始終尋不到屬於自己的愛情。《桃花運》的英文片名很是耐人尋味——《Desire of the Heart》,徹底揭露了都市中各個年齡段的「剩女們」內心的隱欲:內心對愛充滿著渴望。
 藝術永遠取材於生活

  現實是:這真的是一個「情剩」風行的時代。

  我們第一次宣告「剩男剩女時代來臨」是在2006的下半年。2006年5月26日,中國經濟網以頭條報道了這個標題,2006年8月社科類書籍《剩男剩女》出版。那時候的數據顯示:2005年北京剩女數達30萬;上海43萬……數年以後,這樣龐大的數字已經以幾何數在增加。

  「情剩」——這個有些尷尬和自嘲的群體正在不斷壯大,並且普遍存在於現代都市。一股單身潮無可避免地在各大城市急速蔓延。

  在此之前,社會學界認為,中國曾經出現過三次單身潮:第一次出現在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頒布之後,大量「一夫多妻」的婚姻解散,形成巨大的女性單身人口;第二次是因為「文革」結束後,急劇形成龐大的返城大齡青年群體;第三次,則是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理想主義在青年男女中盛行,感情開始在婚姻中得以強調,「感情破裂」作為一個模糊的標準可以作為離婚的合適理由,使離婚人口突然劇增。

  但這一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單身潮,與個人選擇和取向相關,與政治和歷史無關。

  愛情究竟是等來的還是找來的?

  2007年51前後,50歲並且一直單身的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主席鐵凝終於告別單身。她的丈夫是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

  鐵凝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在此之前的那些年,她一直在等,「一個人在等,一個人也沒有找,這就是我跟華生這些年的狀態」。

  很多年以前,冰心告訴鐵凝,「你不要找,你要等。」鐵凝一直記得老人說的話。

  結果,一等就是50年。她對待愛情有足夠的耐心。因為她說,她對婚姻有較高的期待,寧願沒有也不要一個湊合的婚姻。

  「不要因為年紀結婚,也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這也是當下許多「情剩兒」的心態。

  然而,像鐵凝那樣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等上50年的畢竟是少數。誰敢說自己強大到可以樂觀地孤單一輩子呢?即便是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劇《慾望都市》中獨立而自信的薩曼莎,到老了仍然還是不甘心與閨蜜們一起度過自己50歲的生日——總歸是需要找一個人來白頭偕老的。
多數人說,在等緣分

  緣分其實也就是碰機會。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你也在這裡嗎?

  腦海中,「剩男剩女」們或許曾經無數次想像著張愛玲給我們預設的場景。然而,文學總有美化現實的嫌疑。倘若真遇上了,當好好珍惜。因為,這可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一份來自百合網的婚戀調查報告指出,造成人們單身的最大原因是交際圈太窄機會太少。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總幹事、百合網CEO田范江分析,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的擴招都導致了人口大幅流動的加快,人們在流動的過程中交友的途徑和社交的圈子也在逐漸地縮小,往往造成曾經熟悉的社交網絡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情況。

  2009年1月,中科院為大齡單身科研精英組織了一場相親會。這是中科院送給這些科研精英們的一份特殊的年終獎。這些被社會稱為精英的「剩男」說,他們真心渴望結束單身生活。於是,都市中才華橫溢、花容月貌的適齡女子趨之若騖。

  相親

  一度被看做是「 舊時代」的產物再一次在21世紀的「剩男剩女」中流行起來,各種相親方式相繼上演,多元化發展。「替子徵婚」、「網絡徵婚」、「電視徵婚」……其中,互聯網上的徵婚成為E時代「剩男剩女」最便捷和最受歡迎的方式。一個龐大的網絡婚戀市場的形成很能說明問題。

  2006年《中國網上婚戀交友研究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網上婚戀市場規模為9100萬元,同比增長145.9%。彼時,報告預測,未來三年該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0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53億元。這吸引了眾多風險投資機構重金進駐。

  百合網,國內最著名的婚戀網站之一,在它建立的第一年就先後吸納1100萬美元的兩輪融資。而號稱為中國最好的嚴肅婚戀網站的世紀佳緣則宣稱,每天有2萬新會員註冊,目前已擁有1713萬會員,並已獲得多筆巨額風險投資。

  儘管扮演「剩男」秦奮的葛優在影片中說,相親其實是件挺不靠譜的事兒。但是,不管是自願還是迫於壓力。相親成為了「剩男剩女」們生活的一部分。

  「去看看也好,給自己一個機會。別笑,很多婚姻就是這樣看成功的。問題不在看,問題在一個人在當時有多想結婚。想得夠厲害,一定會成功。」香港暢銷作家亦舒曾經借她女主角的口這樣說。

  從這個角度看,愛情也許是找來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