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和田玉的歷史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經從遙遠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陽。漢代的玉門關傳說即因該地為和田玉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處而得名。可見和田玉早有聲名。

    中國的古籍中把崑崙山稱為"群玉之山"或"萬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石崑崙"之說。《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與西王母會於崑崙,兩人難捨難分,後周穆王"載玉萬隻而歸",可見和田玉早有聲名。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經從遙遠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陽。漢代的玉門關傳說即因該地為和田玉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處而得名。奴隸主貴族以用和田玉為榮,生前佩帶,死後同葬。用玉之多以十分驚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經過甘肅、陝西或山西才能到達河南。很明顯,原始社會開拓的玉石之路,這時已經比較完善了。這個時候玉石之路更向西延伸到了中亞地區。據前蘇聯烏茲別克史記載,在公元前兩千年時,就已經有新疆碧玉在那裡出現,可能就是從新疆北麓遠運而去。大約四千年前的這條西去玉石之路,早與以後的絲綢之路一千六百年左右,是中國通往中亞的一條很古老的道路。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歷史學家考證,和田玉向中原輸出的時間大約有5000-6000年之久,早在絲綢之路開闢前,我國就存在一條從中國中原到歐洲地中海的"玉石之路",這一條玉石之路堪稱我國和世界上最早一條溝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貿的運輸線。

    和田玉(主要是仔玉)主要產於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這兩條河史稱白玉河和墨玉河。每當夏洪爆發,將崑崙山上的玉苗沖刷下來,經過反覆磨滾、撞擊,雜質盡去,只剩下圓潤光華如凝脂般的寶玉。居住在和田的維吾爾老鄉自古就有上山采玉、下河撈玉的生活傳統。河裡撈的玉稱"仔玉",質量上乘,但產量低;礦采的玉叫山料,史書稱之為"攻山采玉",產量較高,只是質量參差不齊。

    古代把未琢之玉稱之為"璞",璞玉的外皮可分為色皮、糖皮、石皮等幾類。現在的和田奇石中,最珍貴的就屬此類。和田軍分區的奇石收藏者唐傳林說,和田玉質地溫潤、半透明,各種俏色組成的圖案,極具韻味,觀賞性強。和田玉本身就很名貴,玉上若有圖案,那就更難能可貴了。

    和田美玉甲天下,買玉的去處除了市區大大小小的玉器店外,就是和田玉石巴紮了。

    巴紮在維吾爾語中是"市場"的意思,如今的和田玉石巴扎早已遠近聞名,其含義也遠遠超出了"玉石市場"的稱謂,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異寶皆匯聚於此。

    和田人售玉自古有之,據史學家考證,《管子》一書中的"禺氏之玉",就是以售玉部落命名的玉石,"禺氏"就是"月氏"的音譯。不過,在歷史上民間公開進行和田玉交易是很少有的,如清代就嚴禁民間交易,和田玉實行官辦。如今和田玉市場火爆,普通老百姓只要來到和田,就可以實現擁有和田玉的願望。

    "昆山美玉"自古聞名於世,生活在崑崙山下、白玉河畔的和田各族人民,世代都有"上山采玉、下河撈玉"的習慣。古代和田人傳統的采玉方法是揀玉和撈玉,夏季崑崙山上的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後的玉石碎塊,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顯露,所以秋季成為人們揀玉和撈玉的最好季節。傳統采玉方法在我國古代文獻多有記載。

    如今,和田老鄉們又創造了新的采玉方法--挖玉。出和田市,入洛浦縣境內,從橋上看去,河灘上遠近撒著些挖玉人的身影,重複著千年和田采玉情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