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融眾家之長的閩地詔安畫派

清代的繪畫,除了用色的大膽外,用筆亦相當開放,這是受明末董其昌承元代理論的影響。清代閩地的畫家多少在這種影響之下,也在筆墨上有著特殊的表現,因而形成了“閩派”的畫風。“閩派”的開創者上官周汲取了五代孟蜀宮廷畫家黃荃工細寫實的手法,並注入了自己淡泊、空疏、閑逸的情調。其弟子黃慎(師承關係尚存爭議)則志在創新,其人物畫擅用減筆,用筆具有草書意味,筆法粗獷,揮灑自然,處理人物衣褶時快速運筆,透著筆墨意趣。閩地畫家受此畫風影響巨大,在閩地有很高聲望的沈瑤池便是其中之一。

        沈瑤池(1810—1888),字古松,福建詔安人,善人物、花鳥。他早年師同邑沈錦州,後學黃慎,特別是人物畫,其筆墨極似黃慎。沈瑤池的畫又影響了閩西南一帶,特別是臺灣畫家,如今在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均藏有其傳世作品。

        《童子獻硯圖》(見圖),設色紙本,115×51釐米。署款:“丁醜(1877)夏六月畫千章百硯之軒古松”。鈐印:“瑤池之印”,篆書陰文;“則征父”,篆書陽文。所作老者人物軒昂,富有氣勢,以狂草筆法寫衣紋,潑墨粗筆勁掃,運筆淩厲,氣勢磅?。人物行筆迅疾,筆鋒跳躍,縱逸潑辣,衣紋勁利帶方折,抑揚頓挫,節奏感很強。整幅以工筆劃為基礎,糅合寫意筆墨,以孤冷、淡雅自成一體,於迷離疏朗中見神韻。此乃其晚年精品之作。

        據查證,清道光、鹹豐年間,詔安人謝穎蘇、沈瑤池繼承上官周、黃慎等閩人的畫法,以工筆劃為基礎,糅合寫意筆墨,以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影響了福建畫壇數十位畫家,形成“詔安畫派”,又稱為“閩派”。福建畫家融會各家之長,表現出極強的創造性,這在中國歷代畫家中很突出。而由於臺灣客家人過去多從閩粵兩地遷徙而來,兩地的文化交流一直不曾中斷。因此,臺灣早期水墨畫中的重要元素,無論是人物、花鳥作品,均能分析出“閩派”的粗獷和快速運用筆墨的特性。

        最早提及“詔安畫派”稱謂的,是清末民初時旅居新加坡的學者邱煒皞在《五百石洞天揮塵》卷中的記載。而現代畫史專家王鐵藩在其著作《福建畫壇史話》中說:“詔安畫派”影響及於全省(包括臺灣),所以詔安畫派又有“困派”之稱。詔安畫派雖是個地區性的小畫派,但在八閩大地仍處封閉落後之時,能崛起一個高品位的畫派並為世人稱道確屬不易。詔安畫派也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它指的是道光至民初的詔安籍畫家群,而不是標示某種統一的風格或一脈相傳的宗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