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京都皇宮

京都御所是日本的舊皇宮,又稱故宮。從公元 781 年奈良遷都到明治維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後又成了天皇的行宮。京都皇宮位於京都上京區。前後被焚7次,現在的皇宮為孝明天皇重建,東西寬700米,南北長1300米,面積11萬平方米,四周是圍牆,內有名門9個、大殿10處、堂所19處,宮院內松柏相間,梅櫻互映。
  京都皇宮位於京都市上京區。日本國都從奈良遷至京都,當時皇宮離現在的皇宮兩公里,大約 600 年前才遷到現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減少被火燒燬的危險,拆掉了整個長廊,但其他部分依舊保存完好。
  建禮門是天皇聖駕通過的門,在皇宮紫宸殿的正南面,後來此門除天皇的聖駕通過外,一些來訪的外國國王、總統等國賓到此才把門打開,由此通過。鄧小平訪日時,建禮門就打開了。此外,天皇即位式、受冠禮、立皇后、立太子、節會等一類重大儀式時也開門。宜秋門也叫「唐門」、「公卿門」。過去,它是親王、公卿或被許可上殿的將軍及諸侯進宮的第一道大門。
  平唐門是諸大夫房屋裡正式公務的人脫鞋後上下殿所通過的門,它東面的一間房子為虎間,又稱「公卿間」,是參加儀式的公卿休息用的。下面的房子叫「鶴間」,又稱「殿上間」,是諸侯、僧侶們的休息間。皇宮內的主建築群是承明門、日華門、月華門、紫宸殿等建築,四周另用牆圍起來。
  承明門是一座中國式建築,有 5 間、3 門、12 柱。是天皇行幸和上皇讓位以及天皇即位、元服、立後、立太子等嚴肅禮儀時走的門。進了承明門,右側有日華門,左側有月華門,都是按中國風格建築的門,結構與承明門相同,但比承明門少 4 根角柱。
  在日華門的東北角是春興殿,這是一個全木質結構、銅瓦鋪頂的側殿,古代是天皇繼位時放置神器和御鏡的地方。現在的建築,是大正天皇(公元1912~1925 年在位)即位時建造的。
  紫宸殿是皇宮主建築群中的主要建築。它寬大雄偉,肅穆端莊。殿前是寬廣的庭院,被稱為「南庭」。殿前右邊有櫻樹,開粉紅之花;左有桔樹數棵,結橙黃之果。大殿當中墨筆豎書「紫宸殿」三字,是日本名書博士岡本保孝之筆。殿中間是 18 層木台階。殿內東西共有 9 間,長約 33 米,南北共4 間,長約 23 米。大殿全部用刺柏為建築材料,屋頂以刺柏皮壓頂。中間房屋為主屋,四周房間為廂房。紫宸殿也稱「南殿」或「前殿」,是天皇即位、元旦節會、白馬節會、立太子、元服、讓位、修法等舉行最莊嚴儀式的地方。紫宸殿主屋的中央設「高御座」,右後設皇后用「御帳台」,是即位時天皇和皇后坐的地方。緊挨紫宸殿的是清涼殿,也叫中殿,全部刺柏木結構建築。清涼殿東正面的中庭稱「東庭」。清涼殿在平安朝時,是天皇日常起居處。在紫宸殿的東北方向,還有一座木結構、刺柏皮蓋頂的建築,稱為「小御所」。小御所在鐮倉幕府時代是將軍的世子居住的地方,因而稱為「小御所」。建長年間,小御所被用來舉行東宮御元服、讀書、立太子等儀式的地方,所以也稱為「御元服御殿」。另外,將軍、幕府的使者、諸大名在被引見時,小御所也曾被使用過。緊挨小御所的,是「御學問所」,顧名思義,這裡是講學的地方。實際上天皇有時也在這裡接見親王、攝政,舉行歌會。這是書院風格的木質結構的建築,室內共分 6 間。常御殿是京都皇宮中最大的殿堂,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又稱「常大內」。
  在京都皇宮內,還有蓮池,碧波蕩漾;秀麗的櫸橋,新月當空;軒廊陣座,古色古香;迎春處可以賞春,御涼所可以避暑,「聽雪」處可行茶道;御花殿是東宮居住之處;皇后殿是中宮皇后起居處;若宮、姬宮之殿則是皇子們的住處。也叫「南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