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錢幣錢文

錢文,指錢幣上鑄出或刻出的文字,可分為面文、背文、重文、傳形幾種。面文在錢文中佔大多數,反映了錢幣的基本性質;背文始見於戰國,三國時蜀國鑄"犍為五銖",錢背加注"為"字,是圓錢中最早的紀地背文;重文為錢范錯位造成,其特徵錢文雙重;傳形源於刻范時誤將文字刻為正書體,鑄成後成為反書傳形,另外刻范時文字位置顛倒,也成傳形,多見於六朝以前錢幣。另外,錢幣中還有逆背現象,錢背背文或圖案被鑄顛倒。
  錢文文字極為複雜。如寶字入錢始於唐代,有通寶、元寶、重寶、泉寶等之分,盛於宋至清末,主要是一種紀年錢幣。另外,錢文上還出現了少數民族文字,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便出現一種龜茲文與漢文合體的"龜茲五銖",西夏有西夏文錢,遼國有契丹文錢,元代有八思巴文錢和蒙古文錢,其它如滿文錢、回文錢、藏文錢等,極大地豐富了古錢幣錢文內容。
  錢文書法更是多姿多彩,包括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仿細明體、瘦金體、行書、草書等,風格多樣,如錢文篆書體,始於戰國,先秦以前為大篆,秦時為小篆,王莽用懸針篆,南朝宋易為韭葉篆,更有宋代九疊篆,金代玉筋篆入錢文;三國蜀鑄直百五銖,隸書正式入錢文,漢末楷書始入錢文,南宋淳熙後成為錢幣主流;行書、草書進入錢文則為宋代所獨有。到宋徽宗瘦金體入錢文,更是錢文奇葩,彌足珍貴。另外,還有一些著名書法家墨寶入錢文,更是豐富了古錢幣錢文寶庫。這些都是研究中國古文字演變與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