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蘇東坡《古木怪石圖》

《古木怪石圖》紙本,墨筆。圖左畫一怪石,謂其怪,我依其石身上滿勾的圓形弧線,當作石之紋理看去,怎麼也無法弄明白其結構。右邊是石旁穿出的一株古木,枝頭枯杈,極似一組左右分叉的鹿角,但是也有奇處,就是虯曲之樹身,到上方竟然轉了一個圓圈,見所未見。連米芾也覺得「怪怪奇奇無端」。待讀到東坡的論畫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才有點明白,原來東坡本就無意寫實。聯想到他極為推崇的表親文同也好畫「S」形的「紆竹」,意在表達雖遭傾軋但仍掙扎向上的心志,那麼東坡畫的樹幹被壓向下卻又轉彎向上,是否也有所寄托呢?東坡一生屢遭挫折和打擊,其思想中儒、道、佛的影響都非常深刻,他又崇尚「意氣」,那麼在畫中有所寄托也在情理中。從筆墨上看,畫中無論怪石的紋理還是古木的枝幹,以功力深厚的中鋒運筆,線條弧曲勁挺,十分優美,分明是北宋的時尚。而選擇古木怪石為題材,在當時也不多見,其意似在弘揚其倡導的「士人畫」的「蕭散簡遠」、「古雅澹泊」的境界。影響所及,進入元代,枯木竹石也如墨竹畫似的成為文人熱衷的畫題。

  蘇東坡以文章、書法名天下,然而他散見於詩文中的畫論,卻成為五百年後董其昌闡述南北宗畫論的理論基礎。雖然文人作畫,「自娛而已」,早在南北朝時梁蕭賁已有此說,但不求形似,「取樂於畫」,「取其意氣所到」,追求「簡古」、「平淡」的意境,則是由蘇東坡以優美的文辭傳導給後人的。米氏父子更直言之為文人「寄興游心」的「墨戲」。北宋以來,更多的文人介入畫壇,這對於提高中國畫的文化內涵,意義深遠。畫家以筆墨為遊戲,「聊以自娛」,就似今日人們業餘或退休後聊以書畫修身養性,實在也是中國書畫的一大特性。然而蘇東坡的初衷,似有諸多的無奈,他也許預想不到,文人的筆墨遊戲,日後竟會走出「自娛」的書齋,風靡畫壇,以至於到今天可能有不少的人模糊地以為中國畫僅是一種所謂「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的筆墨遊戲。其實,歷史上的中國畫包蘊了更廣博的文化內涵。唐、宋、元時期的中國畫曾經是那麼的豐富和輝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官至禮部尚書,謚「文忠」。他才華橫溢、成就卓著,在中華文化史中也稱得上一個奇才。其詩、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似天馬行空,不落俗塵。其書法豐腴跌宕、綿裡裹針,在用墨上獨具心得,雖甚用意,卻又天真爛漫,不露痕跡。史載他善畫竹,但流傳至今的僅《古木怪石圖》一圖,然而他關於「士人畫」的立論卻深入人心,影響了此後一千年的中國畫的發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