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南派石雕藝術的典範——惠安石雕:二

從明朝後期到清代,是惠安石雕發展成熟的時期,也是南派石雕藝術脫離北派傳統自立門戶與其並駕齊驅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惠安石雕作品與以前的最大區別在於重視立意,改變了過去雕刻時的「形似」而達到「神似」的藝術境界,通過作品表達了一種精神實質和象徵意義。從藝術風格來講,講究形神兼備,富有動感和氣勢,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動態美和神態美;從藝術特徵來講,突出纖巧、精細、神奇,含有細節語言,富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如果我們以「駿馬秋風塞北」來比喻北派的豪放壯偉特徵,那麼形容南派婉約精美的特色,便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派石雕藝術這一風格特徵的重要標志,就體現在惠安石雕的代表作——龍柱、石獅身上。北派的石獅大部分呈蹲狀,虎視眈眈,象徵著強大的皇權勢力和氣吞萬里的威懾意志,具有一種威武凶悍的特徵。以惠安為代表的南派石獅創造性地把北獅改成搖頭擺尾站立的形狀,乃於胸披彩帶,足抱綵球,呈現出一種喜慶氣氛,令人體驗到一種節日的歡快。雌雄二獅左右側視,雌獅前爪撫摸戲耍的幼獅,雄獅口中有圓石珠滾動,這就是匠心獨運的惠安石雕藝人所追求的藝術效果。這種繡球獅因此被稱為南獅。在材料上,南獅大都採用南方的菲綠巖,質地較韌,便於精雕細琢;而北獅則多採用質地較硬的白花彫崗巖。

  惠安民間石雕藝人總結雕刻龍、鳳、獅形象特徵的經驗,叫做「啼獅、笑鳳、落頷龍」,所以在他們的手下,獅子總是表現出一種似笑非笑的滑稽表情,在藝術處理上,往往使茂密捲曲的須毛和眉毛盡量遮攔獅子銅鈴般的眼睛,極力使威猛的獅子顯得和善可親,以迎合南方人喜歡舞獅的愛好和欣賞習慣。這說明惠安的石雕已擺脫了一馬平川的中原北方傳統特徵、汲取了閩南青山秀水的幾分靈氣而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藝術特徵,走向成熟與獨立,並從此影響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

  在藝術形式上,清康熙年間的惠安石雕大師李周還發明瞭「針黑白」,利用黑白成像的原理創造了一種嶄新的藝術表達形式,這就是成熟於現代的影雕。影雕把南派精巧纖細的藝術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對中國石雕工藝的一大貢獻,更強化了以惠安石雕為代表的南派石雕藝術在全國的地位,是南派藝術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獨生子」。

  從藝術影響來講,清末民國初年的惠安石雕已名揚全國。清道光五年即1825年,惠安蔣國衡、蔣鏜主持建造的福建仙遊東城門外石牌坊,高16米,雕滿龍、鳳、獅、麒麟、花、鳥、銘文,是南派石牌坊的代表作,號稱「古建之花」。

  光緒年間,福州著名雕刻店第三代傳人蔣文子參加在頤和園舉辦的全國工藝賽會,以雕刻鏤花石鼓椅及圓桌奪得「石雕之冠」,名聞天下。

  1925年,受原福建省省長、後出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推薦,蔣文子帶領30多名惠安藝人參建中山陵。惠安石雕作品石獅、華表、八角金魚缸及孫科捐贈的青石鼎等作品,以及1931年至1934年建造的由中國建築史學奠基人之一劉敦楨教授設計的八角形光華亭,被時人評價「中國能工巧匠的技藝,由此可見一斑」,受到國民政府及總理陵園的嘉獎。

  蔣文子的名作還有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前的龍柱,這是全國少有的龍柱精品。

  1920年重建的台北龍山寺,是惠安石、木雕珠聯璧合的經典之作。北派的龍柱大多是穿雲破霧從天而降,頭下尾上,是為天龍。而台北龍山寺的龍柱卻是頭上尾下,似乎正從東海騰空而起直上九天,是為海龍。這叫翻天覆地龍,全國僅發現三對,是南派龍柱的珍品。石雕名匠為蔣金輝、楊秀興等。該工程總建築師惠安的王益順被譽為「八閩首席木雕大師」。龍山寺因此被列為台灣八大景之一。如今,台灣各地仿造的龍山寺近200座,可見其影響之大。在台灣有一句行話叫「無蔣不成場」,可以說明惠安雕匠當年在台灣的地位和影響。

  此後,台灣日本總督府,福州西禪寺、鼓山湧泉寺、廈門南普陀等均以採用惠安石雕為榮,可見惠安雕藝影響之深。惠安雕藝作品是閩台一家、文化同源的有力佐證。

  從光緒年間起,惠安石匠便相繼到福州、廈門、台灣,甚至到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開設石店50多家,承接國內外石雕業務,石雕作品成為馳名東南亞的民間工藝品,開創了惠安對外貿易的新局面。

  新中國的成立大大豐富了惠安石雕的表現題材和社會內容,使惠安石雕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惠安雕匠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在大半個中國留下了一座座世紀的豐碑。

  1951年—1958年應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所請在廈門集美興建的鰲園,是惠安現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共有青石雕650件,內容包羅萬象,集古代歷史題材、中國革命史與新中國建設史於一園,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大奇跡,被視為中國石雕藝術的大觀園。由毛澤東主席題詞的集美解放紀念碑也是惠安雕匠同期所建。參加鰲園建設的名師有蔣丙丁、蔣瑞生、張來富、蔣瓦水、蔣佛源等,人數多達300多人。

  鰲園峻工後不久,這支隊伍又擴大到500多人北上首都參建北京十大建築,包括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農業展覽館等,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

  從藝術成就來講,惠安石雕藝人精品迭出,屢創佳績。僅50年代在杭州美院,蔣友才創作的圓雕荷花碗、張來富的作品燈籠石柱就被選送北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蔣丙丁在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創作的《游擊隊吹號員》還榮獲全國二等獎,另有作品《魯班》、《司馬遷》與蔣飛泉的《石像》參加華東區工藝美術展覽。蔣瓦水於1957年被吸收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蔣文金等於1961年被福建省授予「石雕藝人」稱號。

  創辦於1960年的惠安第一家石雕企業——惠安石雕廠的不少圓雕和影雕作品,均是贈送外國貴賓的外交禮品。該廠先後接待過李先念、喬石、丁關根、遲浩田、王漢斌等領導同志和七十二個國家的使節團,留下了「天下一約」、「民族之光」、「藝術之花」、「巧奪天工」等題詞。

  上世紀80年代初該廠到日本、西德、加拿大展銷的數十件圓雕、浮雕、影雕作品都被搶購一空,1982年還組織107件作品到美國展覽。

  1988年,該廠的一組青石雕榮獲輕工部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獎。1990年圓雕《鏈瓶》、《九環香爐》、《八駿馬》和影雕《江總書記視察福建》、《九龍騰飛》等一組作品又在輕工部首屆工業博覽會上奪得金牌,次年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中再獲金獎,轟動海內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