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透視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 v1

國家教委於一九八八年將環境藝術設計設為高等院校的一個專業。而後,在一九九八年的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專業目錄中,環境藝術設計則屬於藝術設計專業下的一個專業方向。但這並未妨礙其迅速發展的勢頭。作為藝術設計重要的專業方向之一的環境藝術設計,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飛躍發展過程。特別是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的社會需求度逐年提升,由此帶來專業設計人才缺口突現。原有八大美院所培養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已無法適應設計市場的需求,於是在教育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幾乎所有綜合性高校紛紛上馬藝術設計專業。幾經擴招之後,現在全國的藝術設計在校本科生早已超過三十萬人,設有此專業的高校早已突破五百所。在這空前繁榮的背後則潛伏著種種隱患和危機……。

1.生源素質
每年春節前後,正值高校藝術類招生報名與考試季節。在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教委統一安排的藝術類報名點,無不人頭攢動,場面宏大。那些背著畫夾,提著畫具箱的考生,奔波於各報名點之間。通過打時間差,參加幾場、甚至二十幾場專業考試。在中國獨特的考試經濟下,形成了一道波瀾壯闊的藝術類考試風景線。僅從具備獨立招收藝術類考生資格的院校每年五至六位數的報名數據和從當地市場採購的作為「色彩靜物」的一車車蘋果、桔子和鴨梨等水果,即可證明藝術教育的「巨大社會需求」。
造成這繁榮的藝術類考試場面的恰恰源於現行的高考制度。「考不上理科考文科,考不上文科考藝術。」這幾乎成了中學生普遍認同的高考原則。眾所周知,中考也是學生人生中最嚴峻的競技場之一。頂尖的學生進入高中理科實驗班,成績一般的進入文科班。當高一或高二期末時,老師就將成績排名偏後的同學分流,建議他們轉學畫畫。於是便形成了數目驚人的藝術類高考大軍。當然,其中確有熱愛藝術,願為藝術設計奉獻一生的優秀青少年,但只是鳳毛麟角,而絕大多數則是為考不上大學找一條出路。選擇學習藝術設計,對於考生家長來說意味著未來更高額的經濟付出。雖然要多花一倍甚至幾倍的學費,但許多考生和家長仍樂此不疲。不時會聽到家長無奈的感歎:「這都是我們的孩子文化課成績不好惹的禍!」
如此錄取來的藝術設計學生,真可謂我們一代藝術教育者的悲哀,甚至是中國整個藝術設計教育事業的悲哀。
2.擴招的原因
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生源質量從某種意義上會影響對學校整體水平的評價。以下再將關注轉向學生數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原本設置在美術學院,其教學模式沿襲美術教學體系,即小班授課、個性化輔導的教學傳統,十年前學生人數月為每班十至十五人。二年前後,與其他專業一樣,藝術設計專業也經歷了擴招過程,每班人數增至三十人。筆者現在是拿著話筒,站在階梯教室一百多人前面講專業課,不用說個性化教學了,就連學生的面孔都難以辨認,我們根本無法像以前那樣為學生們逐個點評作業。被大大稀釋過的教師資源由諸多學生去分享,教學質量又怎能保證呢?如今大多數綜合性大學,甚至包括農業大學,財經大學,音樂學院等院校都開設有藝術設計專業,究竟是什麼動力令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迅速膨脹呢?
首先,我國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建築業及其相關的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潛能巨大,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公共空間室內設計和居住室內設計等領域均需要大批有藝術修養,有創新能力並受過專門訓練的設計師。這也許是眾多高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國的綜合性高等院校,特別是理工科院校近年來提倡營造大學校園文化,提升校園人文精神。我們的大學校園確實太需要提升整體人文素質和營造藝術氛圍了。其實人文精神的缺失和藝術氛圍的淡漠是長期形成的。源於我國基礎教育過分追求考試成績,注重青少年學生的排名,而忽視對其美育方面的培養,這種提升需從小抓起,絕非招進大量藝術類學生所能解決的問題。況且此類綜和成績偏低的藝術類大學生自身的藝術素養都亟待提高,是否能勝任營造大學校園人文精神的中流砥柱,確實值得懷疑。
最後,或許是最後重要的原因: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所帶來的可觀的報名費和高昂的學費恐怕才是驅動大規模招生的最大動力。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部分藝術院校還只是象徵性的收取學費。一九九七年全高校基本完成了公費生與自費生的招生並軌。藝術設計專業的學費也從4000元升至10000元,甚至15000元。如此高額的學費,對於處在教育產業化進程中的高校來說,無疑是極具誘惑的「大生意」。再加之每年春季從數目龐大的藝術類考生中收取的每人100元至300元不等的報名考試費,足令校方對該專業的發展規模寄予厚望。筆者認為,這才是藝術設計教育不斷升溫的最重要原因。

3.擴招的結果
3.1 課堂教學質量失控
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在內,藝術設計是介於科學和藝術邊緣的綜合性學科,是時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藝術設計的本科教學模式以往沿襲美術院校的傳統,這是由其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既然與藝術密切相關,強調個性化教學便成必然,所以,小班授課則是前提。據調查,像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一批綜合性大學,歷年來始終堅持少而精的教育方針。即使在當今西方發達社會,例如美國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依然遵循個性化的教學模式。然而,我國許多綜合性大學中藝術設計的招生規模,已不允許執行原來的授課教學模式,百人以上的大課堂早已屢見不鮮。教學質量的保障,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個性的開發均成為紙上談兵。
3.2 尷尬的實踐教學環節
自二四年以來,教育部先後對全國高校本科教學質量進行了評估,以促進高校本科教育、實踐以及畢業設計等諸多環節的完善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也備受重視。事實上,培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僅憑課堂授課和做模擬課題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必須通過畢業實習環節去有目的地接觸社會,接觸實踐。才能將書本知識轉化成設計能力。然而,現實告訴我們,任何室內設計公司或是景觀設計公司也無法同時接待擴招之後的那麼多的實習生。通過指導教師的不斷努力和多方聯繫,某些大型設計院也僅能接受幾個同學的實習要求,而90%以上的大學生只能望洋興歎,胡亂找個公司蓋個實習章,指導教師也只能無可奈何。被教育部門評估專家組格外重視的實習實踐環節只能草草收場。
畢業設計是對大學生本科學習期間全部知識的綜合練習過程。為此,根據教育部高教廳2004-14號文件《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各高校對整個畢業設計和論文的選題、資金落實及答辯等環節進行了周密的佈置。要求嚴格限制學生與指導教師的比例。以此確保畢業設計及論文的完成質量。不幸的是,嚴重失衡的師生比例令保障措施落空。連剛進校的青年教師也不得不負擔起大量畢業生的指導重任。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卻忙著應聘,確保畢業設計的質量談何容易。
一年一度的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學年獎,是對各高校環境藝術畢業設計水平的綜合檢閱。無論是美術學院還是綜合性大學均有機會提交十六套環藝畢業設計作品參賽。據專家評委分析,獲獎作品固然有其藝術上和形式上的創新點,而那些招生人數快速膨脹的院校,其畢業設計水平必然下滑,最終導致與獎項無緣。
畢業論文的寫作與指導過程同樣也暴露出類似的問題,對於大部分整體文化素質結構偏低的藝術設計學生而言,論文的撰寫幾乎是天方夜譚。因其在高三分流開始學繪畫,他們的思維的邏輯性、文獻檢索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不幸的是這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少有正規的論文訓練,有的常以「複製」和「粘貼」來敷衍了事。這無疑給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面對如此大量胡亂粘貼的所謂畢業論文,教師的修改工作量可想而知,對於本來就超負荷工作的專業教師來說,閱讀批改此類論文幾乎就是噩夢,但我們可敬的指導教師們仍以其責任感和最大的耐心,反覆指導修改之,令其符合畢業論文寫作規範的基本底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