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木 設色
(日)聖福寺藏
此圖是畫家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 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 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 曠古馳譽。元代<湯後士>在其所著《畫鑒》中說:「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此卷為唐人摹本,構圖著色尚存唐人氣息。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 其父遷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玄宗開元 五年(717)進士,與弟縉並以詞學知名。後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購居宋之間「藍田別墅」。嘗於清源寺壁上畫《輞川圖》,筆力雄壯。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 自王右丞始」。傳世畫作有《雪溪圖》、《孟浩然馬上吟詩圖》、《雪山圖》等。著有《王右丞集》。,
唐代王維的《輞川圖》,中國書畫界無人不曉。今年2月份,西安突然冒出個宋初郭忠恕的《輞川圖》,此畫的持有者劉志樂先生言稱自己收藏此畫42年來,在任何書籍、任何地方均未見過其蹤影,可能已經成為孤本……此消息刊出3月有餘,省內外的確未見第二幅現身。這其中還有諸多謎團,究竟誰能破解———
古代山水名畫確有兩個《輞川圖》
提起唐代王維,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此人能詩善畫,乃唐代大詩人、大畫家,官至「右丞」。據史料記載,王維晚年退隱西安籃田輞川時,在清源寺裡作了一幅4.8米長的赫赫名畫《輞川圖》,後被日本聖福寺收藏(據載為唐代他人摹本)。我國不少書畫專著對此都有介紹,人們也都比較熟悉。然而,今年2月11日,西安高壓開關廠退休工程師劉志樂先生專程來到報社,言稱他有一幅宋初郭忠恕的宮廷長卷畫《輞川圖》印製品,是1962年在安徽蕪湖用5斤糧票換來的。此畫用雙層宣紙將全圖分割成11幅裝訂而成,經折算長6.9米,比王氏《輞川圖》還長2米之多。
此畫為我國五代至宋初大書畫家郭忠恕(字恕先,又國寶,河南洛陽人,生?——卒977年)所繪,畫的前三分之二為一座完整優雅的園林;後三分之一為恬靜潔美的鄉村風光,給人以太平祥和的感覺。其園林主畫面中,弈棋撫琴的場景、曲水流觴的典故躍然紙上。整幅作品恢弘細膩,畫技堪稱鬼斧神工,以至於清末的康有為讚歎到:「郭忠恕惟此畫精深華妙」,並斷言後人「無論如何不能為之」。我市文物鑒定專家王長啟觀看此畫後表示:「實在難得,我也是聞所未聞。」並斷言我市我省乃至西北地區恐怕很少有人能對此畫做出評判,建議劉先生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組做個定論。
《輞川圖》疑雲重重
讓人驚異的是,對於郭忠恕的這一重要代表作,我國所有重要的書畫專著———如《中國繪畫大全》《中國繪畫史圖錄》《中國傳世名畫》《中國山水名畫鑒賞》《中國古代繪畫圖錄》《中國山水畫博物館》等等,沒有一本對此做過點滴介紹,倒是郭忠恕的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王霽江行圖》及藏於日本大阪國立美術館的《明皇避暑宮圖》等不少專著做過詳細介紹,這不能不讓人一頭霧水。此外,我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地為何至今不見它的真跡現身?其真跡到底還在不在世?除了劉先生手中的之外,又有誰見過它的印刷品蹤影?為何它的印刷品也較為罕見?
今年2月12日在本報以《又一版本〈輞川圖〉現西安》為題,報道了劉先生收藏了42年的這幅郭氏《輞川圖》。因圖畫太長,僅配發了1/10的特寫圖片。此事公開報道50多天以來,我市乃至全國各地並未聽到有第二幅出現。因此,本報於4月5日又以《78年前印製〈輞川圖〉可能成孤本》為題,對郭氏《輞川圖》進行了報道,並專門留下了聯繫電話。時至今日,又是近50天過去了,一個有關的電話也沒接到,孤本之說似乎得到進一步印證。
破解《輞川圖》之謎意義非常
據史料記載:郭忠恕7歲就能誦書屬文,舉童文科及第。五代的後周時,被召為「宗正丞」。入宋後,正因他的這個《輞川圖》名聲顯赫而被宋太宗詔授為「國子監主簿」。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推崇為當時的「界畫」第一大師,如現存的開封鐵塔就是按照他的畫而造成的——茲有康有為的親筆題字為佐:「郭忠恕精於繪宮室圖,汴京(開封)琉璃瓦斜塔(鐵塔)為喻浩造而出於郭所圖。故其界畫獨絕也!」
對於這一空前絕後的名畫,有關業內人士如此分析:劉先生手中的這個郭氏《輞川圖》,由於它屬於宮廷畫,比起家喻戶曉的民俗畫《清明上河圖》,不僅早了大約150年,在等級規格上也只能高不會低。在畫技風格上,就算二者難分伯仲,亦可以想像該畫在我國古畫中應占的地位。因此,該畫的重重謎團一旦正式破解,我國很多重要的書畫專著都應該進行必要的修正。
業內人士初析《輞川圖》之謎
我國所有的重要書畫專著,為什麼都沒有介紹郭忠恕的代表作《輞川圖》?對於這個謎團,我市關注此事的大學退休書法教師張良智先生、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姜西海、收藏家第五代傳人樊榮釗、市書畫收藏界元老賈紹儉、王雙才、高建正等人分析後認為,我國書畫專著的撰寫者,包括書畫權威徐邦達、謝稚柳、啟攻、劉九庵等人極可能都沒見過此畫。否則,他們在書中介紹郭忠恕時,按常理應首先談到這一代表作。
至於此畫的真跡謎團,以上人員也做出分析:劉志樂先生持有的郭氏《輞川圖》為1926年上海商務印刷館印刷,出版說明中重點標識「」,定價大洋一元四角,按當時一般人每月僅三個大洋上下的薪水,此價定得頗高,估計發行量十分有限。11年後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曾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當時上海商務印書館部分中彈被毀,郭的《輞川圖》真跡及印版被一同化為灰燼,這可能就是見不到真跡和造成孤本的原因。據說,豐子愷的《漫畫阿Q正傳》,也是那時在上海付印當中被毀,只是1939年他又重新執筆將其復生,而郭忠恕也只能含恨九泉了。
另一大謎團凸現
據《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951頁對郭忠恕的介紹中談到:「其山水畫有臨摹詰輞川圖、雪霽江行圖、溪山行旅圖、湖天夏景圖、寒林晚山圖。」唐代王維字「摩詰」,此段話的意思是,郭忠恕的《輞川圖》等畫是王維《輞川圖》等畫的「臨本」。但不少圈內人士從畫面、畫技、畫風上分析,覺得兩個《輞川圖》似有天壤之別。現將《中國山水名畫鑒賞》中王維的《輞川圖》(部分),以及劉先生手中郭忠恕的《輞川圖》前半部分同時刊出,以饗讀者並供分析其中疑雲。
相關人物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礡,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祐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